網(wǎng)評 | 以民生之筆,繪就幸福新畫卷
網(wǎng)評 | 以民生之筆,繪就幸福新畫卷
2025年07月03日 10:34:25 來源: 寧波市江北區(qū)委組織部 作者: 劉暢
日前,中共中央辦公廳、國務院辦公廳印發(fā)《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》,表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。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寧?!北U虾透纳泼裆冀K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,這關乎萬家燈火的溫度,更系于江山社稷的永固。在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中,我們需緊握“民生之筆”,飽蘸深情與智慧,于傾聽處起稿,于匯聚處調(diào)色,于實干處落墨,方能在這幅名為“幸福”的壯麗長卷上,繪就人民向往的美好圖景。
本圖片由AI生成
鋪就“素絹”聽民聲。以“俯身白描”之姿,勾勒民生冷暖的原始輪廓?!靶┬∥岵苤菘h吏,一枝一葉總關情”,鄭板橋的詩句道盡了體察民情的真諦。保障和改善民生,如同丹青落紙,首要任務是鋪展好一方承載民意的“素絹”,這“素絹”是田間地頭、工廠車間、市井巷陌。民聲或如涓涓細流,或似疾風驟雨,皆是社會肌理最真實的“白描底稿”。數(shù)字浪潮雖開辟了“云端聽音”的新渠道,鍵盤敲擊可傳遞訴求,但終究難抵“同坐一條板凳”的溫度。黨員干部須彎下腰、沉下去,在家長里短中“白描”出農(nóng)民對沃土的期冀、工人對崗位的守望、老者對養(yǎng)老的念想。唯有如此,方能精準捕捉民生脈搏的細微顫動,為后續(xù)的“工筆細繪”打下堅實可靠的草稿。
匯聚“丹青”納民智。以“海納百川”之量,調(diào)和社會治理的斑斕色彩。“能用眾力,則無敵于天下矣;能用眾智,則無畏于圣人矣。”古訓昭示,民眾的智慧,是治理創(chuàng)新的源頭活水,更是繪就民生畫卷不可或缺的斑斕“丹青”。民眾身處生活現(xiàn)場,對冷暖甘苦體味最深,也最有發(fā)言權。保障和改善民生,非一人一筆之功,需廣開言路,集思廣益,將散落民間的智慧“顏料”匯聚調(diào)勻。比如在城市規(guī)劃的藍圖上,認真聽取居民對“煙火氣”與“天際線”的平衡之思;在教育改革的篇章里,悉心吸納師生對“減負提質(zhì)”的切膚之見;在醫(yī)衛(wèi)健康的脈絡中,充分借鑒醫(yī)患對“便捷高效”的共同期盼,通過聽證會、座談會、網(wǎng)絡問政等多種“調(diào)色盤”,讓民眾的智慧結晶真正融入政策設計,使決策更貼近現(xiàn)實土壤,更具生命力與可行性。
落墨“重彩”解民憂。以“工筆深耕”之實,暈染幸福生活的溫暖圖景。“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?!眱A聽民意、匯聚民智,最終都要轉(zhuǎn)化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行動力。民生領域的“硬骨頭”,不會隨著時間流逝而自動消解,需要我們拿出“釘釘子”的精神,下足“繡花”功夫,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,一年接著一年干,把民生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。比如在就業(yè)幫扶上,為困難群體精準滴灌技能培訓、創(chuàng)業(yè)扶持,多想辦法拓寬就業(yè)門路;在教育公平上,持續(xù)加大投入,努力縮小差距,讓知識的陽光穿透地域的藩籬;在醫(yī)療改革上,深化體制機制變革,提升保障水平,切實降低看病成本,驅(qū)散“病榻之愁”的陰霾。每一項政策落地,每一次難題化解,都是在這幅民生長卷上落下的一筆筆“重彩”,是看得見、摸得著的溫暖與希望。這“實干”,是讓畫卷最終綻放光彩的定音之筆。